突面畸形矯治有何新技術?國內頂尖正畸專家齊聚廣州共探討
時間:2025-06-21 11:10:02 來源:未知 作者:穗華口腔醫院 閱讀量:199
6月19日,由粵港澳大灣區口腔健康聯盟主辦、穗華口腔醫院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五屆穗華口腔正畸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以唇、舌及隱形三種矯......
6月19日,由粵港澳大灣區口腔健康聯盟主辦、穗華口腔醫院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五屆穗華口腔·正畸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本次論壇以“唇、舌及隱形三種矯治器治療突面畸形的新進展”為主題,吸引了國內頂尖正畸專家及400余位行業同仁參會。論壇通過專題研討、病例剖析、技術展示等形式,深度探討材料科學、生物力學與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背景下,突面畸形矯治技術的創新路徑,為推動口腔正畸領域向“精準化、智能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多學科交叉創新
解鎖矯治技術新維度
突面畸形作為口腔正畸領域的復雜難題,其治療高度依賴多學科協同創新。本屆論壇聚焦唇側、舌側及隱形矯治器三大主流技術體系,系統解析了不同矯治方案在適應癥選擇、生物力學機制及美學效果實現中的差異化優勢。專家指出,唇側矯治技術憑借成熟的力學體系,仍是多數骨性畸形病例的首選;舌側矯治以隱形化、精準化的特點,成為高要求患者的優選方案;而隱形矯治器依托數字化技術,在輕中度病例及美學需求場景中展現出獨特價值。
“矯治技術的核心在于‘量體裁衣’。”大會執行主席、原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口腔醫院正畸科主任孔衛東教授強調,“臨床決策需綜合考量患者骨骼發育階段、面部生長潛力及個性化訴求,避免陷入‘技術萬能論’的誤區。”這一觀點引發廣泛共鳴,與會專家通過典型病例復盤,深入探討了三類矯治器在牙頜系統改建中的力學邊界與臨床禁忌,為規避技術盲區提供科學指導。
材料科學與數字化工具
驅動治療效能躍升
材料學的突破性進展成為本屆論壇的熱點議題。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彈性記憶合金的應用,顯著提升了矯治器的力學性能與生物相容性,為復雜錯頜畸形治療提供了更優解。與此同時,數字化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了正畸診療模式:三維口掃技術實現精準數據采集,AI算法輔助診斷系統可快速模擬治療結果,3D打印技術推動個性化矯治器定制走向規模化應用。
“數字化工具將誤差控制在0.1毫米級,治療周期縮短30%以上。”一位與會專家以隱形矯治為例指出,“通過生物力學模擬,醫生可提前預判牙齒移動軌跡,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跨越。”這種技術融合不僅提升了治療效果的可預測性,更為青少年生長改良、成人骨性畸形等高難度病例開辟了新路徑。
臨床科研雙驅動
展現醫院技術實力
作為承辦方之一,穗華口腔醫院正畸科在論壇上展示了其技術積累與創新能力。該科室已實現唇側、舌側、隱形三大矯治技術全覆蓋,構建起“無盲區”的技術體系。數據顯示,近十年間,其正畸團隊在全國性技術比賽中斬獲多項榮譽,發表3篇SCI論文,并獲1項發明專利及1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臨床優化。
論壇特別設立的“PFE罕見病例研討專場”成為另一亮點。專家團隊通過解析20例疑難病例,揭示了生物力學原理在復雜病例中的關鍵作用,并呼吁行業加強罕見病例數據庫建設。“每例PFE病例都是理論創新的‘試金石’。”孔衛東教授表示,“通過系統化研究,我們正逐步完善正畸物理學的理論框架,為行業提供更具普適性的診療規范。”
本屆論壇的舉辦,不僅為國內正畸學者搭建了高層次交流平臺,更明確了學科發展方向。與會專家達成共識:未來需進一步深化“醫工交叉”合作,推動材料、力學、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成果轉化;同時,通過構建標準化臨床數據庫,加速診療經驗的數字化沉淀,為精準醫療提供數據支撐。
(文章轉自南方報業)
(版權歸穗華口腔醫院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穗華口腔醫院 http://www.62266666.com)